编者按:“照见星河————铜镜里的风华长卷”为南阳市博物院本年度重点打造的原创展览,为进一步宣传该展览的意义价值及社会影响,全方位、多角度解读南阳铜镜的文化内涵及艺术特色,南阳市博物院将策划撰写系列报道文章,今天推出系列报道之三《铜镜——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证》。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铜镜为古人照面妆容的生活用具,以铜为镜,源于铜石并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终结于玻璃镜盛行的清代,前后历经四千余年的兴衰更迭,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盛与衰。
近日,《照见星河——铜镜里的风华长卷》展,正在南阳市博物院火热展出。100余面院藏铜镜珍品,涵盖战国至明清时期,从“镜史寻踪”“匠心独运”“镜语千秋”“镜通四海”四个视角,以多元的展示手段,立体化的展陈空间,生动诠释了铜镜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所处时代的铜铸造工艺、人们的审美意趣、民俗信仰和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唐代瑞兽葡萄镜、宝相花铜镜、万字纹铜镜、迦陵频伽铜镜等,诉说着大唐文明的开放包容,诚邀您前来南阳市博物院打卡,聆听远古文明的足音。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长盛不衰,与各区域文明之间、与外部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密不可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考古出土的文物发现,大约在商周时期,中国同周边国家已经有了贸易往来,夏商周文明的青铜容器铸造技术开始向朝鲜半岛和日本传播,自汉代张骞凿空西域后,大量的汉朝物品如丝绸、漆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亚、西亚、南亚等地区,与此同时,中国商人也带回了当地的葡萄、苜蓿、胡椒、胡桃等植物;乐舞杂技、服饰、佛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也随丝路东传。中国同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开始频繁,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加繁多。此次展览中的瑞兽葡萄镜、宝相花铜镜、万字纹铜镜、迦陵频伽铜镜等,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证。这些铜镜上的瑞兽葡萄、宝相花、万字纹、迦陵频伽图案等,包含外来文化因素,也与佛教传入我国有密切的联系,它们与中国传统纹样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图案。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历经两汉至南北朝的传播,已与中国文化深度融合,至唐朝佛教达到鼎盛,尤其是唐玄奘西行取经,将大量梵文佛经译为汉文,推动佛教思想系统化。
佛教的慈悲、平等思想促进社会和谐,其文化内涵丰富了唐诗、书法等艺术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寺院遗址、译经成果与艺术遗产,至今仍是研究唐代历史与文化的关键物证。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佛教石窟群均在唐代得到大规模的营造,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域外文明交汇融合的珍贵记录。
瑞兽葡萄镜 唐代 南阳市博物院藏
其名称源于镜背主题纹饰,中央区域以高浮雕形式环绕镜钮排列数只姿态各异的瑞兽(俗称“海兽”),外围由蔓延的葡萄藤蔓、成串的葡萄果实、纷飞的禽鸟及蜂蝶等构成繁复的装饰带。这种充满异域风情的组合,生动体现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与多元信仰的融合。这类镜主要流行于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吸取了中亚和西亚的因素,镜背内外区出现了忍冬、蔓草、葡萄纹样。葡萄自汉朝张謇出使西域带回国内引种成功,唐代广泛种植。瑞兽葡萄镜的出现,把中国的传统图纹,即从汉代以来的吉祥瑞兽和西方传来的葡萄结合到一起,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此类镜是吸收异域文化元素的典型物证。是唐代最具代表性、工艺最精湛、文化内涵最丰富的铜镜类型之一,被誉为“连接欧亚文明之镜”。
在唐代,“海”常指代“海外”或“殊方异域”,故“海兽”实指来自西域、中亚的珍奇异兽,主要是狮子的变体形象,也可能融合了狻猊、麒麟、天马等中国传统瑞兽特征。狮子在佛教中是佛陀的象征和护法神兽,葡萄的旺盛繁殖力、瑞兽的蓬勃生命力、禽鸟昆虫的灵动生机,共同构成一幅万物竞发的画卷。这既符合中国传统的生生不息观念,也与佛教肯定现世价值、追求福报绵延的思想相呼应。
“光流素月”迦陵频伽铜镜 唐代 南阳市博物院藏
圆形,圆钮,圆钮座,高凸棱将镜背分为内外两区,内区环钮饰有四鸟同向飞舞,一只为人首鸟身的迦陵频伽形象,另外三只为马首鸟身形象。外区为楷书铭带:“光流素月,质禀玄精,澄空鉴水,照回凝清,终古永固,莹此心灵。”边缘分别饰有一周宽短三角纹和波浪纹。迦陵频伽,它在印度时是鸟的形状,佛教文献里是布谷鸟,传播到中国之后,其形状变成了人首鸟身,形似仙鹤,拥有彩色羽毛,翅膀展开时显得格外美丽。在我国,迦陵频伽的形象最早出现在北魏的石刻以及唐代敦煌壁画和铜镜中,通常被描绘成飞翔状的美丽鸟儿。
迦陵频伽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译,意为美音鸟、妙声鸟,是一种神鸟,此鸟产于印度,羽毛甚美,当年释迦牟尼在修行时,迦陵鸟围绕其间,又唱又跳,声音极为美妙,演奏的“迦陵频曲”被佛祖身边的阿难进行了传播,成为“林邑八乐”之一。这种鸟在蛋壳中即能鸣,音声清婉动听。在佛教中,迦陵频伽常比喻佛法的声音美妙动听,能够吸引众生听闻佛法,从而获得解脱。在中国,迦陵频伽的形象通常为人首鸟身,它们常立于莲花或乐池平台上,有的张翅引颈歌唱,有的则抱持乐器演奏,展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迦陵频伽的流行,可能与盛唐时期西方净土信仰兴起、乐舞礼佛文化等因素有关。
宝相团花镜 唐代 南阳市博物院藏
宝相花是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之一,又称“宝仙化”“宝花花”。隋唐时期佛教盛行,纹饰图案也受到影响,铜镜上的团花、宝相花属于佛教图案中常用的“宝相花”或其衍生,宝相是佛教徒对佛像的尊称,宝相花则是圣洁、端庄、美观的理想花形,它是魏晋南北朝以来伴随佛教盛行的流行图案,它集中了莲花、牡丹、菊花的特征,经过艺术处理而组合的一种图案,具有雍容华丽的美感,含有吉祥、美满的寓意。
该镜作六瓣葵花形,六朵盛开的宝相团花环绕成圈,花瓣繁多,成放射状分布,这种纹饰外形酷似莲花,而莲花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联续”之意,两者的结合体现了佛教观念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契合。宝相花丰满优雅,是盛唐风范的完美代表,在唐代的丝织品、铜镜及石窟艺术中非常流行,深受人们喜爱。
万字镜 唐代 南阳市博物院藏
万字镜是一种具有特殊图案和寓意的铜镜,其特点是以佛教的万字符作为主题纹饰,这类铜镜不仅在工艺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而且在文化和艺术上也承载了丰富的内涵。镜背上的万字纹饰通常与精美的花卉、动物或神话故事相结合,展现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艺术创造力。
佛教传入中国后,“卍”字符成为佛教的代表性符号,以释迦摩尼的“三十二相”之一而为国人熟识,被译为“吉祥之所集”的符号,意思为吉祥幸福。唐朝武则天时期,定“卍”为“万”字,寓意数量巨大,与佛教的“吉祥之所集”不谋而合,寓意幸福美满、吉祥万千。佛教认为,生命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今生的消逝会在后世延续,永不停息,而“卍”字符正是这一寓意的文字形象比喻,体现了佛教的轮回思想。古人认为这种图案具有神秘的力量和吉祥的寓意,它不仅代表着佛教中的无尽智慧,也象征着生命的循环和永恒。
作者:林丽霞
地址:南阳市鼎盛大道369号(光武大桥南段向南980米路西)
官方网站
博物院微信号
知府衙门微信号
张衡博物馆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