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电话:0377-60163696 人工预约平台

陈列展览

临时陈列
李维│生于南阳:一场艺术与故土的深度对话
2025-10-03

南阳籍著名艺术家尹朝阳携弟弟尹朝辉和尹朝宇在家乡举办油画展,这场展览《生于南阳》为主题,尹朝阳自1992年离开南阳开始艺术生涯以来的首次返乡之旅是一次对故土文化基因的深情回望与重构

image.png
image.png

尹朝阳1970年生于中国河南南阳199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伦敦。在上世纪90年代末以震撼人心“青春残酷绘画”登陆中国当代艺坛。“青春残酷绘画”展示了一代人的彷徨与“残酷”的青春体验,使绘画在叙事性、图像概念及美学趣味上呈现出崭新的实验性和思想深度并构成90年代前卫绘画的重要倾向2011年以来,尹朝阳的绘画转向一种有着强烈的个人气质、敏锐的当代视觉和雄浑深厚的传统底蕴的“心灵风景”。以恢宏纯粹的绘画语言,以家乡中原名山嵩山为表现主体,表现出一种全新的山水画景观,融合了个人与社会、历史与当下的元素。

image.png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代表尹朝阳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重要展览中展出被美国、英国、韩国及国内一线美术馆和其他国际艺术机构收藏作品拍卖400余幅,连续8次登上《胡润中国艺术榜》,被称为中国当代艺术家“70后”领军人物。

image.png

在家庭浓厚的艺术氛围熏陶下,尹朝阳的弟弟朝宇和朝辉也从事当代油画艺术创作。这对孪生兄弟1977年生于南阳,先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二人也多次在国内外举办展览,是中国年轻一代具有自己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的当代艺术家。

image.png

尹氏三兄弟生于南阳,长于南阳,南阳孕育了他们生命,也滋养了他们最初的艺术基因。南阳的灵山秀水,人文风物,是他们的精神血脉。尹朝阳以“生于南阳”为画展主题,将个人成长记忆、艺术探索轨迹与地域文化符号交织,呈现出一场充满哲学思辨与情感张力的视觉盛宴。展览选址于南阳新建的“南阳市博物院”,既呼应了“为精英文化提供体面容身之所”的愿景,更标志着南阳文化生态的一次重要跃升。

一、从“出走”到“回归”的艺术叙事

尹朝阳的艺术之路始于南阳,这座中原古城赋予了他最初的文化启蒙。1992年,他以优异成绩考上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1996年从央美毕业后,为追寻艺术理想,他选择“北漂”。在北京狭小的出租屋中开启创作生涯,并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作品。经历了从“青春残酷”到“心灵风景”的风格嬗变。作为“青春残酷绘画”的代表人物,尹朝阳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青春远去》《神话》等系列作品震撼艺坛。 

image.png

尹朝阳作品:南阳郡

2010年后,尹朝阳逐渐从人物转向山水,创作了《林泉高致》《嵩岭图》等“心灵风景”系列。他将嵩山的雄浑与传统水墨的意境结合,以油画语言重构山水精神,形成“既非纯粹自然,亦非抽象符号”的独特景观,凸显了艺术家从激烈叙事向精神内省的转向。这种转变被评论家解读为对中原文化基因的回归——通过“与山对话”,尹朝阳试图在传统文脉中寻找当代艺术的立足点。 

image.png

尹朝阳作品:白水独山武侯祠

image.png

尹朝阳作品:卧龙潭

朝阳的作品既梦幻现实,但不管采用表现主义,还是写实的表达方式,总能尊重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受,用绘画表达自己的艺术理念。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干戈由艺术来平衡,艺术家敏感的洞察力和锐利的判断力得以让理想化的真实不再遥远。

image.png

尹朝阳作品:人民公园

朝阳的艺术之路与南阳这片土地紧密相连。他的《独山人》直击南阳的现实图景:画面中独山脚下牵牛农人的沧桑面孔,既是对南阳乡土生活的真实记录,亦隐喻中国农民的普遍生存状态。尹朝阳坦言,这幅画虽未直接讴歌田园,却通过“人在路上”的意象,传递出对故乡复杂的情感——既有疏离感,又难掩血脉中的文化归属。  

展览作品中,多幅以南阳地标为表达对象的作品尤为引人期待。尹朝阳以混合媒材重新解构南阳的名胜风景,将传统石刻的刚劲线条与丙烯泼洒的流动感并置,既是对汉代雄浑的艺术精神的致敬,亦是对现代化进程中文化断裂的隐喻。这种“在地性”创作,既是对家乡文化遗产的当代转译,也延续了他“将身体作为探测器投入自然”的创作哲学。

二、与父亲和弟弟们的艺术联动

朝阳的父亲尹金聚先生,是南阳本地的一位画家,曾供职于南阳人民公园,职责就是画宣传画。尹金聚先生不是科班出生,绘画完全来源于热爱尹金聚先生属于特别聪明的那类人,琴棋书画都有涉猎,这些技艺全靠自学。在一本对话录中,朝阳回忆了父亲的画室:“我小时候最喜欢去他那里,公园里人很多,树多,环境很棒。我爸单位里有三间房,堆满各种颜料瓶子,油画笔,还有纸。那时候对这东西挺感兴趣,很喜欢闻那个味道。我爸那里还有杂志,比如《大众电影》《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美术》《世界美术》等等,给了我最初的艺术启蒙”。

image.png

尹金聚作品:冬日小景

image.png

尹金聚作品:林泉虎啸

尹金聚先生在单位的基本任务就是画动物宣传画,南阳公园有名的大型《老虎》壁画就是出自他手,除此之外,画了很多架上作品退休后,尹金聚先生画了不少油画《黄山云松》是一幅气势宏阔的作品,用色沉实厚重,山体的实和云海的虚形成对比,使画面具有深远的空间感,给人一种嶙峋沧桑的体验《草原》色彩绚丽稳重,近处的黄色和中间的蓝色明净通透,浑然一体,显得朴拙刚健透露出画家扎实的艺术功底

在父兄的影响下,尹朝辉和尹朝宇两兄弟在艺术上也有强烈的个人表达,并在当代艺术中表现出强劲的在场性。

尹朝辉的油画作品以其独特的东方意蕴与精神深度,成为传统文人画精神在当代延续的重要个案。他的创作既非对宋元山水的简单摹写,也非西方油画的直接移植,而是通过解构传统、重构时空,将文人画的“气韵”与“疏离”转化为一种跨越古今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既承载了宋元文人画的诗意与哲思,又透露出当代个体对生命与存在的复杂体验,形成了一种兼具古典幽深与现代焦虑的审美张力。

image.png

尹朝辉作品:蜿蜒

尹朝辉的创作早期专注于身体这个主题——交叠的手指,被手指挤弄而扭曲的面孔,撑满画面的躯干,如此等等——紧张、奇崛的视觉意象与锐利而清峻的影像风格,很直接地表达了一种敏感、紧张内心体验其作品《无题系列,意在通过不同动态和情景下的动作,探视并展现人的隐秘心理。平静轻柔的肤色,交叉纠缠手指,静垂的双腿,深刻体现了人类当下的疏离感。而画面的温润中和,也与中国文人画的气质一脉相承。

image.png

尹朝辉作品:众鸟

在其2017年“兰山木吟”系列中,画面以“纤柔而高古的线条”勾勒出槁木枯枝与回旋潮水的意象,这种线条的韵律感与北宋李成《晴峦萧寺图》中“蟹爪枝”的笔法形成微妙呼应——枯枝的盘郁屈曲既是自然形态的再现,更是一种生命张力的呈现在《高原雪》(2014-2017)中,荒寒的雪原与孤立的岩石构成冷寂的视觉场域,这种意象与五代荆浩《匡庐图》中“隐者栖居”的意境形成跨时空对话。

image.png

尹朝辉作品:观山

尹朝辉作品中强烈的疏离感,既源于宋元文人画中“隐逸山水”的精神传统,又折射出当代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但不同于古人“以画为隐”的主动选择,尹朝辉的疏离更多表现为现代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精神漂泊——画面中扭曲的树干与凝固的潮水,既是自然物的异化,也是都市人心理状态的隐喻。这种对“永恒”与“瞬间”的并置,呼应了宋代山水画“以大观小”的宇宙观,但更强调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孤独。正如元代文人因现实失意转转而寄情山水,尹朝辉的创作也暗含对当代社会“速度崇拜”的抵抗——通过慢速的笔触累积与反复覆盖,构建出一种对抗时间异化的精神堡垒。

image.png

尹朝宇作品:花园

三兄弟中的老三尹朝宇一直是沿着“绘画性”的路径而演进的以其对现代都市景观的独特诠释与人类存在状态的深刻反思,成为城市化进程中艺术表达的重要个案。他的作品既非对城市表象的简单再现,也非纯粹抽象的形式实验,而是通过色彩、空间结构与符号的叠合,构建出一个充满深层叙事的视觉场域,揭示现代人精神世界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这种创作路径既延续了传统绘画对“意境”的追求,又融合了后现代艺术的解构思维,形成了一种兼具批判性与诗性的艺术语言。

image.png

尹朝宇作品:风景

尹朝宇早期作品虽然主题是近于写实的机场景观,但浓烈的象征主义氛围表明,这时候,对于现代社会的“观念追问”已然沉淀为一种心理底蕴,他更关注的艺术问题的是丰富的视觉语言与自己复杂的内心感受之间的对应关系。2010年《空港》展之后,尹朝宇似乎步入了一个艰难的彷徨期,因为“机场景观”所表征的问题意识以及由此而来的种种复杂的情感体验已经得以淋漓极致地宣泄,他需要重新找到一种与自己更复杂的内在体验相适应的主题和艺术语言。

image.png

尹朝宇作品:粉绿色的构图

经过漫长而艰难的反复实践,到2016年,尹朝宇的艺术实践重新聚焦于一种奇特的“室内景”:以放纵的表现性语言与拼贴相结合的方式,营造一种既像早已废弃又像正在装修的“怀瑟式”室内景观。对尹朝宇而言,这种奇特的“室内景”首先显然源自一种现场体验,或者说,正是对“装修现场”的一种幽微的心理体验,让他重新认识了“怀瑟式”的室内景观的精神特质,进而借由这狭窄的通道,进入自己更广阔的艺术世界。

三、艺术与故乡的双向重塑

尹氏三兄弟生于南阳,长于南阳,故土的人物风情铸造了他们的精神根基,始终让他们魂牵梦萦。父母一直在南阳居住,尹朝阳每年总是要回来几次。他曾经说过,每次回来,只要跨入南阳地界,那种熟悉的,和其他地方迥然不同的气息就会立马扑面而来,这种感觉是那么独特,清晰,又深入骨髓。真实的根脉,无论走多远,始终维系着他的情感,这是他的精神原乡。

image.png
image.png

这次展览以南阳元素成为主要线索。展览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品展,展出尹氏父子作品。尹朝阳的作品主要是以南阳地标式自然和人文景观为母题,包括《南阳郡》《白河》《武侯祠》等,以及以高中美术老师和同班同学为对象的人物画作。第二部分是文献展,将展出尹朝阳出生以来的照片、学生时代的素描早期作品,其中不乏对南阳老街、伏牛山景的质朴描绘,体现他对故土最初的凝视与情感积淀。这些作品笔触严谨,透露出中原文化浑厚质朴的美学底色。他的启蒙老师赵明曾回忆,尹朝阳在南阳求学期间便展现出对书籍的痴迷与思想的锐利,这种特质为其日后融合传统与当代的艺术语言埋下伏笔。这一部分勾勒出了一个艺术家成长的重要阶段,很多图片都是首次呈现,意在通过文献记忆重返成长现场。

image.png

尹朝阳曾多次返乡写生,南阳的山川地貌成为其“心灵风景”美学的原始土壤。与塞尚对故乡圣维克多山的深情描绘不同,从人物画转向风景的尹朝阳,并没有把故乡的风景作为表达的具体对象。与他而言,山水风景只是抒情达意的物质形态,不会因为某种固定的形式束缚自我,包括画中形象的选择。但尹朝阳在《生于南阳》展览作品中,通过对独山、白河、南阳人民公园、卧龙岗等标志性景观的艺术描绘,完成了一场对南阳场域的物质性建构这些地标不仅是地理空间的坐标点,更是凝聚了集体记忆与文化象征的意义符码。独山、白河、南阳公园等对他来说是记忆、现实、精神的重合,对这些符号进行重新编码,让记忆与现实展开对话。记忆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的现实,并不只是单向度的时间切片。事件、人物、空间的叠合才是深层的记忆重现。

image.png

尹朝阳作品:沉思的赵明

尹朝阳选择以老师和同学为题材创作人物画,这一行为具有深刻的社会学意义。在艺术场域中,人物肖像不仅仅是面貌的再现,更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视觉化呈现。尹朝阳通过这些作品,探索了个人与社会、个体与集体之间复杂的关系。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构成了个人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社会网络,这种关系网络正是构成其艺术场域的重点。通过这些人物题材,尹朝阳重构了自己的社会场域。

籍此,在尹朝阳的笔下,南阳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成为一个凝聚了复杂文化意义的美学场域。这一场域既有着具体可感的物质形态,又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既是个人的记忆空间,又是集体的文化象征。通过这种艺术转化,尹朝阳不仅重新定义了自己与故乡的关系,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重新认识南阳的视角和方法。在这个意义上,《生于南阳》展览不仅是一场艺术展示,更是一场地方文化的重构仪式,通过艺术的语言重新编织了地方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文化认同。

四、艺术家的家乡责任与美学共建

《生于南阳》不仅是一场艺术展览,更是一次文化行动。展览的深层意图,在于将个体经验置于华夏文明的宏阔背景中。

image.png

在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中,艺术与乡土的关系逐渐从单向“介入”转向“双向重塑”——艺术通过展览激活乡土的文化基因与内生动力,乡土则为艺术提供创作灵感和价值重构的土壤。这种双向互动不仅重塑了乡的物质与精神空间,也重新定义了艺术的社会功能与美学边界。展览通过艺术作品的在地性创作,将乡土文化从静态遗产转化为动态叙事。例如,以南阳卧龙岗为创作主题,在艺术国际化的视野之内融入本土文化内涵,形成“记忆—创作—传承”的闭环这种文化激活的本质,是通过艺术将乡土从“被观看的他者”转变为“自我言说的主体”。

image.png

尹朝阳将作品置于南阳市博物的古代文物旁展出,刻意模糊古今界限,暗示传统并非沉重的遗产,而是流动的、可再生的资源。这种展陈方式打破了地域艺术的封闭性,使南阳从地理坐标升华为精神符号南阳本而言,展览亦具有启示意义。尹朝阳通过自身经历证明,地域性不必拘泥于民俗符号,而应转化为个体对世界的独特感知。艺术不是点缀墙壁的装饰,而是人文精神的载体。这种理念激励着南阳新一代艺术家突破地域局限,以更开放的视野参与当代艺术建构。

这次展览,我认为还有更深的意义,就是“在地性”对地方文化的再认识和文化修复

image.png

在乡村城市化的改造中我们居住的村庄已经或正在都市化。尹朝阳的老家汉冶村净土庵社区,早已从郊区变成城中村。这种改造造成的文化断裂已然成为时代隐痛。艺术家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体,其乡土责任不仅在于艺术创作本身,更在于通过美学启蒙激活乡村的文化自觉,重建人与土地的情感联结。因此,这次展览作为艺术乡建的“轻介入”实践,实现了探索乡土美学的当代转化路径,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也是对现代性危机的回应。地域美学的当代价值在于其承载的文化基因与生命经验。尹氏父子的油画以根植于南阳的文脉为母题,将家乡质朴自然的景观升华为诗性画面这些创作表明,艺术家的责任不仅是记录乡土,更是以现代语言激活其文化内核。

image.png

另一层面尹氏父子的展览不但是一种艺术行为,更是一种家文化的直观体现,这正是当下民族文化复兴的主要内容。家族文化所秉承的传统意义,如家风、家训等,使家文化成为成为连接传统文脉与现代生活的桥梁。这种修复不是复古,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让民族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更深层的可持续性在于构建价值认同。只有当艺术家将乡土视为精神家园而非创作素材时,艺术乡建才能真正扎根。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尹氏父子的乡土责任首先体现为对家乡主体性的尊重与在地化参与。对于南阳文化建设来说则通过艺术重新定义自身与土地的关系,这是一种艺术乡建需构建“情感共同体”,让观众从被动接受者变为文化生产的主动参与者。在文化积淀中重新找到文化的自觉和自信。让本土优秀文化不断继承创新,构建当代意义的文化新元素新经验。

image.png

尹朝阳认为,这是他作为艺术家的乡土责任而其本质上是将自身置于文明传承的链条中,以美学启蒙弥合传统与现代的链接,以自己的艺术构建故乡与世界的互动。

image.png

次展览的作品揭示了一位国际级艺术家如何从地方性知识中汲取养分,最终构建起跨越地域的美学体系。这一切已将证明:尹朝阳的全球性,恰恰源于他对南阳地方性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转化。

结语:在故土与世界的张力中寻找答案

《生于南阳》展览的深层意义,在于它打破了“地方名家展”的常规叙事,以尹朝阳为样本,探讨了当代中国艺术家如何在全球性与本土性、传统根脉与当代语言之间建立创造性联结。“画画不是为了迎合他人,而是为了找到自我”,而这场展览恰恰证明,他的“自我”始终与南阳的血脉紧密相连。尹朝阳笔下的山水,既是嵩岳的雄浑,伏牛的苍茫,更是每一位游子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原乡。

image.png

《生于南阳》是尹朝阳对故土的一次深情回望,也是其艺术理想的终极投射。从独山脚下的农人到嵩岳的巍峨群峰,从青春的血气方刚到山水的澄明之境,尹朝阳以画笔完成了对自我与文化的双重这里没有乡愁的哀婉,只有一位艺术家以故土为镜,照见历史、当下与未来的无尽回声


image.png
image.png


官方网站

博物院微信号

知府衙门微信号

张衡博物馆微信号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南阳市博物院版权所有

官方网站

博物院微信号

知府衙门微信号

张衡博物馆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