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人类鼻祖
——南召猿人发现、发掘、研究补记
□王建中
一
1978年9月18日上午,南阳地区文化局文化科收到南召县文化馆云阳分馆馆长郑雪华发给地区的一封电报,称云阳镇李楼大队卫生所收到一批群众上缴的“龙骨”,请求地区派专家前来鉴定。
次日上午,文化科科长刘莹、地区文物队黄运甫(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市博物馆张维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毕业)和笔者(文化科办事员、河南大学历史系毕业)一起,乘文化局司机全左义驾驶的北京吉普赶到了云阳镇李楼大队卫生所。在那里,我们看到了一簸箩群众上缴的所谓“龙骨”,即科学定义的“化石”。
▲南召猿人像
簸箩里的化石很多。第一印象就是既有多种脊椎动物的骨骼化石、牙齿化石,也有一些似人类的骨骼化石和牙齿化石。各类化石都沉甸甸的,较同类骨骼质密且体重,系在地质年代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较好保存于地层中形成的一种石化遗物。化石中残断的骨骼化石较多,其次是各种牙齿化石。在大学历史系读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时,虽然起步于第一章——中国历史的开端、第一节——原始人群的出现,对北京猿人的遗骸、石器、灰烬,以及大象、犀牛、剑齿虎、肿骨鹿、中国鬣狗等有一定的了解,加之平常积累的一些知识,区分开人牙和狗牙还是没问题的。但要区分开猿人牙齿和巨猿、猕猴类动物牙齿,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时,我和刘科长,以及我的同事们只能根据各自的认知水平寻找奇迹的发生。
在约一个多小时的捡选中,我们捡到了许多有特征的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化石,其中包括后来被古人类学家认定为南召猿人的牙齿化石,也就是说由于郑雪华同志的报告,刘莹同志一行的调查,我们已创造出南阳考古调查的一大奇迹。
▲南召杏花山胜景
经过进一步调查,方知群众上缴的这批“龙骨”采挖于李楼大队阮庄村石灰厂后的杏花山脚下。我们来到了出土化石的地方,这是伏牛山东段的一座低山,由震旦纪灰岩组成,在杏花山之东,有一条鸡河,由北向东南注入白河的支流鸭河。鸡河河床宽阔,河谷切割不深,化石地点附近有三级阶地,第一级阶地比鸡河枯水季节水面高约三米,第二级阶地比第一级阶地高约四米,第三级阶地比第二级阶地高约二十米。化石分布于鸡河右岸二级阶地的沉积物中。也就是说,我们捡选的人类和哺乳动物化石均出土于这一阶地中。搞清楚化石的出土地点后,次日下午调查组一行便返回南阳。
回到南阳后,张维华同志等对牙齿化石中的人类化石做了进一步工作。
为了彻底搞清这批动物化石和人类牙齿化石的类型、属性以及相关问题,根据地区文化局的意见,刘科长要我把化石中的典型者挑出来,同他一起送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请“大家”予以确认。
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世界著名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家吴汝康先生热情接待了我们。他一件不漏地对所送的标本进行了鉴定。当他看到其中一枚牙齿时,不像其它过眼化石那样,迅速拿起又轻轻放下,而是上下左右认真看了一遍,而后有见地地说:“这是一颗猿人牙齿。”但他没有对这枚牙齿做出进一步评价。
全部化石鉴定完毕后,吴先生说:“这枚牙齿你们可以带回去,也可以放在这里,放在这里对国家更有利。如果你们需要展览,我们可以给你们复制一颗。”刘科长是一位1947年参加工作的老领导,当他听到放在北京,更有利于国家研究时,便决定把这枚牙齿留给国家。
1978年,参加南召猿人遗址发掘人员合影。一排:王汝林(左一)、王建中(右一);二排:张德武(左二)、邱中郎(左三)、余非(右一)、赵成甫(右二)、丁世栋(右三);三排:郑雪华(左一)、全左义(左二)、曾光勋(左三)、李玉山(左四)、张玉堂(右三)
为了进一步搞清这枚猿人牙齿的类型、属性,吴先生当即决定由三室主任邱中郎研究员带队,许春华研究员参加,与南阳地区文物工作者组队,对这个化石点进行联合发掘。当时,参加组队发掘的地市县文物工作者有赵成甫、张维华、王汝林、郑雪华、张玉山、丁石栋、余非、张玉堂、曾光勋、李玉山等,云阳镇领导张德武(后任市人大副主任)等曾亲临现场协调工作。
二
发掘地点选在云阳镇西北约3.5公里杏花山脚下,即群众发现“龙骨”处。此处海拔约220米,其地理坐标为E112°41′,N33°28′,探沟系“一”字型,长约7.5、宽1米,面积7.5平方米。发掘获重要成果。
(一)搞清了直立人化石地点的地层关系
第一层:扰土堆积,厚0—1米;
第二层:褐黑色砂质粘土(含灰岩角砾),厚0—0.8米;
第三层:褐色砂质粘土层,厚0.5米;
第四层:黄色砂砾层,厚0.1—1米;
第五层:褐黄色砂质粘土层,厚1.80米,未发掘到底,此层富含化石。
▲南召猿人挖掘现场
(二)发现大量哺乳动物化石
共计22种,其中包括先前发现的灵长类1种,即南召直立人化石。直立人描述和比较如下:
此牙齿化石为直立人右下第二前臼齿(PA684),保存较完好,由其齿尖稍有磨损的情况判断,是属于青年个体。这枚牙齿的咬合面有两个齿尖,唇侧的一个大于舌侧,它们被一条顺着近中远中方向的纵沟分隔。齿冠高8毫米,宽9.7毫米,长7.8毫米,指数为124.4,齿根(尖端稍断尖)长6.2毫米,宽8.3毫米,高14.6毫米,都和北京猿人的同类牙齿接近,因而可能属于直立人类型。
其它有肉食类八种,分别是:中国鬣狗、虎、猫属、剑齿虎、獾属、变种狼、北豺、棕熊;
长鼻类一种:剑齿象;
奇蹄类三种:三门马、巨獏、中国犀;
偶蹄类六种:猪属、肿骨鹿、鹿一、鹿二、羊、牛;
啮齿类三种:河狸、松鼠、箭猪。
(三)南召杏花山与北京周口店、陕西蓝田公王岭化石点哺乳类化石比较:
1、南召杏花山化石点中的动物群,既有生活于森林地区的虎、熊、豺、剑齿象、巨獏和野猪,又有生活于草原丘陵地带的中国鬣狗,还有生活于草原地区的马、肿骨鹿。另外,也不乏生活于河、湖地区的河狸。因此,当南召猿人生活在这里时,南召的生态环境可以说天是蓝的,地是绿的,水是清的,是地球上最适于人类息居的地区之一;
2、南召猿人化石点的动物化石中,中国鬣狗是中更新世的代表性种类;剑齿虎是第三纪残余种类,曾出现于早更新世元谋猿人化石地点;肿骨鹿的肿厚程度与北京猿人地点十分相似。故南召人化石地点的时代应为中更新世,与北京猿人时代更为接近;
3、南召猿人化石点中的剑齿象、巨獏是华南动物群中的主要成员,而三门马、肿骨鹿是华北北京猿人动物群中的主要成员,二者在南召境内共存,丰富了人们对过渡地带动物群的认识。可以说,南召猿人生活的年代,云阳是一处全国珍禽异兽集中的特大“动物园”;
4、南召猿人是目前国内已知的22个直立人阶段,第十个猿人化石地点,也是河南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属于猿人阶段的化石点、或化石地点、或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1979年2月6日《人民日报》据新华社消息,发表了《河南省南召县发现猿人牙齿化石》的文章,全文如下:
河南省科学工作者去年九月在南召县云阳镇附近的杏花山下,发现了一颗猿人牙齿化石,同时发现了大量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这是我国继在北京周口店、陕西蓝田、云南元谋、湖北郧县和郧西等地发现猿人化石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鉴定,这颗牙齿是猿人的右下第二前臼齿。哺乳动物化石有剑齿虎、虎、熊、鬣狗、剑齿象、马、犀、獏、牛、羊、猪、肿骨鹿、箭猪等。根据伴生动物化石及地层等综合分析,云阳猿人化石的地质时代为更新世中期,大致与北京猿人的时代相当。在这以前,科学工作者曾经在河南省的陕县、安阳等地发现过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
1979年12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邱中郎、许春华,河南省南阳地区文物工作队张维华、王汝林、王建中、赵成甫发表了《南召发现的人类和哺乳类化石》一文,由邱中郎、许春华代表联合发掘队,在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五十周年纪念会上作了宣读(1982年11月,本文正式发表于《人类学学报》第1卷第2期)。
三
邱中郎等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人类学学报》发表的《南召发现的人类和哺乳类化石》一文,既是京、宛联合发掘的成果,也是以吴汝康学部委员为代表的国际古人类学和世界考古大会的研究结论。当时就可以确定的是:
1.这枚牙齿是一直立人的右下第二前臼齿;
2.属于一个青年个体;
3.其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
4.与北京猿人的时代大致相同;
但这枚牙齿的性别,以及距今更具体的年代,或由于受当时条件和技术的局限,并没有做出进一步的说明。
1999年,在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70周年之际,吴汝康、吴新智主编,吴新智、黄慰文、祁国琴编著了《中国古人类遗址》一书,就人类化石、古文化遗物、地质古生物和古环境三个方面进行了综合和概述。由此,我们获取了一些有关南召猿人最新研究成果和信息。
(一)南召猿人位次
《中国古人类遗址》一书云:有关人类化石的内容由吴新智负责,吴系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也可理解为他是这方面的首席专家。他在“直立人阶段”一章指出:“我国已发现直立人化石点十余处,其中少量还存在争议。”按年代先后,即已测出年代较为确定的人类化石的地点,相对年代的人类化石地点,比较不确定或有较大争议的地点的顺序:南召直立人(南召猿人、南召人)排在元谋(第一位)、蓝田(公王岭、第二位)、北京周口店第一个地点(第四位)之后,居第十位。在全国22处同类化石地点中,南召直立人大抵居中之位次,淅川直立人,地点待定,居第十五位。
(二)南召猿人的性别
《中国古人类遗址》一书云:“(南召人类化石)只有一枚牙齿。齿冠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分别是7.8毫米、9.7毫米和8毫米。从磨损的程度看,可能属于一个青年人。”“与北京猿人女性较为接近”。
由于杏花山猿人化石地点坐落于白河上游鸭河支流鸡河右岸,故白河的历史不仅悠久,而且为母亲之河,提供了实物证据。
白河,《水经注》曰“淯水。”《后汉书·刘玄传》记载: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新市、平林诸将“坛场于淯水上沙中,”立刘玄为帝,建元更始,即此。淯通“育”,生养;生育。古人称白水为淯水、育水,未必了解其上游早在远古时期就生活着一群南召猿人,但他们把这条河视为生育人类之河,概括为母亲之河。
(三)南召猿人的年代
《中国古人类遗址》一书指出:周口店第一地点是著名的北京猿人遗址,遗址发育在奥陶纪灰岩中一个大的洞穴里。从平面图看,东西长约175米,南北最宽处约50米,从东向西逐渐变窄,至最西端只有2米。洞穴堆积自上而下可分十七层。1949年前只发掘到十一层,其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掘的。一至十三层的厚度为40多米,内含丰富的人类化石、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第十四层至十七层是1949年打探井打出来的,无任何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制品。
在上述地层中,第三、四、七、八、十、十一层,均出土有人类化石,特别是第十一层出土了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工作者通过古地磁、裂变径迹、铀系、热释光,以及电子自旋共振等测年法对周口店第一层至十七层分别作了年代测定,结果是:
第一至三层距今约23万——28万年;
第四层距今约29万——32万年;
第六层距今约35——36万年;
第七层距今约37万——40万年;
第八九层距今约42万年;
第十层距今约46万年;
第十一、十二层距今约57万——66万年;
第十五、十六、十七层距今约69万年。
由于北京猿人洞堆积总计十七层,所以一般讲北京猿人的时代推定为69万年——23万年。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严文明教授在《中国通史》一书中讲北京直立人的时代确定为约距今71万年至23万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在北京猿人头盖骨发现90周年(1929——2019年)之际,他用了北京猿人距今“六七十万年”和“大概在距今30万年到70万年之间”两个数字。更多的人,包括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邱、许二专家一般将北京人解读为更新世中期。
笔者认为北京猿人的年代大概有两个数据可供参考:
一、推定为66万——23万年。即参照周口店第一地点第十一、十二层的年代(57万—66万年),与第一层至第三层的年代(23万—28万年)而定;
二、推定为66万—29万年。即参照周口店第一地点第十一层下层的年代(57万—66万年),与第四层上层年代(29万—32万年)而定。
值得一提的是周口店第一地点因出土有晚更新世,至多只能出现于中更新世晚期的最后鬣狗典型哺乳类动物化石,所以北京猿人的时代可晚至距今约23万年至28万年间。但南召猿人并无最后鬣狗伴生,所以可以排除这一时代。而周口店第一地点第十四层至十七层,无任何哺乳动物化石、人类化石和石制品存在,所以,根据古地磁法测定的第十四层距今约69万年是无助于推定北京猿人年代的,因而也是无助于推定南召猿人年代的。故笔者认为:南召猿人的时代应在距今66万至29万年间。通常人们将其表述为距今约六七十万年,也是无可厚非的。
(四)南召猿人的形象
由于在杏花山猿人化石地点仅发现一枚牙齿化石,据此就推定南召猿人的形象实在是一件不可思议之事。但因她与北京猿人牙齿化石接近,故可参照北京猿人的形象加以想象。《中国古人类遗址》一书指出:根据周口店第一地点出土的头盖骨、牙齿、大腿骨、上臂骨、手腕部小骨化石等复原,我们可以把北京猿人的形象简单地归纳为:与现代人基本相同的身体上配着一颗有点像猿的头颅。如果他能活到今天,穿上衣服,带上帽子和口罩,混在人群中很难被认出来。但是脱去他的帽子、摘掉口罩,马上便显示出猿人的本相。但愿南召杏花山一带出土更多的南召人化石,以便使我们早日看到南召猿人的“庐山”真面目。
(五)南召猿人的明天
根据北京猿人出土的遗物推断,在南召猿人生活的年代里,他们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用打制的石器、木棒进行采集和狩猎活动。即便如此,还会经常受到肉食动物的袭击,饥饿的威胁,疾病和环境的折磨。因此,一个人是不可能独立生存的,必须结成几十人一伙的“原始群”组织。因此,此女性青年即便没有儿女,但不可能没有父母,父母不可能没有父母。故几代人有可能生活在一起,结成一个或几个原始人群,只有这样,才能抵御凶猛野兽的袭击。这就从一个方面表明为杏花山一带还会发现更多的人类化石。
需要说明的是与南召猿人伴存的剑齿虎、中国鬣狗等,绝不是南召猿人的朋友,而更可能是他们的敌人和对手。虽然,中国鬣狗是一种爱吃死尸的动物,但从北京猿人洞发现的2000个以上个体情况看,这类动物曾有过与人争夺食物和洞穴可怕的历史。而从北京猿人洞发现的2000多肿骨鹿化石的情况来看,它们才是南召直立人狩猎的对象和赖以生存的食物。以此推之,今后在杏花山一带还会发现更多食肉类动物化石和食草类动物化石。
另外,在北京猿人遗址中有几个大的灰烬堆积,其中第四层的灰层厚度达六米,它是北京猿人用火的证据。与北京猿人同期的南召猿人不可能不掌握用火、控制火的能力。因此,在杏花山一带寻觅南召人用火的遗迹是今后考古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此前,在杏花山猿人化石地点既没有发现同时期的文化遗物(如打制石器等),也没有发现同时期的灰烬堆积,仅发现与古人类化石伴生的地质古生物、粘土、砂砾等。故此地点谈不上是一处洞穴遗址,而更似一处被洪水冲刷而堆积的古人类哺乳动物化石点。因此,寻觅南召猿人的栖息地亦是今后考古工作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杏花山与小空山遗址
综上,南召猿人的发现,是目前河南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一处古人类化石地点,或曰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它是中原人类鼻祖(始祖),第一“脚踏地人”。它标志着南阳乃至河南历史的开端,并与陕西蓝田猿人、湖北郧县猿人,可组成中国秦岭地区猿人阶段金三角,对复原和构建这一地区中更新世的本来面貌,有着非常重要的互补作用。正是由于杏花山猿人化石点或曰旧石器时代遗址所具有的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2013年3月24日,它与小空山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捆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我国古人类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深入开展,以及“老家在河南,我想去看看”全域游的逐步完善,在南召再现一处类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或许不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之事。
南召猿人化石地点发现、发掘已过去四十多年。第一发现、发掘南召人之一的刘莹同志,以及郑雪华、黄运甫、王汝林、余非同志等,都已先后故去,但他们对南召猿人所做的贡献,是永远不会被忘却的,借助本文,笔者谨表示无限的追思和悼念。
原载《南阳市博物馆2021专辑》“特稿”栏目。
作者简介:王建中,历史与考古学者,南阳市文化局原副局长,调研员。
策划/校审: 王晓杰
制作/编辑: 李 远
地址:南阳市鼎盛大道369号(光武大桥南段向南980米路西)
官方网站
博物院微信号
知府衙门微信号
张衡博物馆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