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博物馆是豫西南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收藏各类文物近两万件,有馆藏青铜器、陶瓷、石木器、钱币、金银器、汉画像砖(石)等12类,其中在两汉汉画像砖(石)等藏品中,馆藏“七盘舞画像方砖”格外引人注目。
南阳市博物馆收藏的“七盘舞画像方砖”出土于西汉时期新野县后岗村,宽40厘米,高39.5厘米,厚4.5厘米。左边有一妙龄少女头梳双髻交领长服,长袖束腰,手持长巾。左右手向前举于头部,腰间有柳叶形的服饰,踏鼓起舞,舞者足下倒覆六盘一鼓,女伎动作轻捷,舞步灵巧,舞姿优美,长袖和裙边随舞姿漂拂。右边一男优单腿跪地,右臂前伸,面部上仰,与女伎对视,充满情趣。《七盘舞》又名盘鼓,是汉代著名的舞蹈。从各地出土的汉画像石,汉画像砖看《七盘舞》没有固定的程式,它将盘鼓置于地上,以盘为主,鼓为陪衬,舞人在鼓盘之上或环绕盘古之侧进行表演的舞蹈。舞者有男有女,有单、双人舞,也有集体舞,风格不一,共同特征是舞蹈表演者要在排列有序的盘鼓之间,蹈蹦盘、鼓作舞,卞兰《许昌宫赋》中对盘鼓这样描写:“振华足以蹈,若将绝而复连。鼓震动而不乱,足相续而不并。婉转鼓侧,矮蛇丹庭,与七盘共递奏,轻捷之。”我们既可据以想象这一舞蹈的风采,也可窥知这一舞蹈的基本舞法。《七盘舞》虽在汉晋诗赋中屡被提及,但舞中所踏之盘,究竟是仰置还是覆置,是否都用七个盘?这些过去一直不清楚,甚至有人怀疑是否有《七盘舞》?1953年山东沂南画像石中《七盘舞》形象的发现,以及陆续发现的陕西绥德四十里铺汉墓,山东诸城汉墓,河南南阳画像石,四川鼓县画像石等,都有《七盘舞》的形式,才进一步证明有此舞,确实有盘、有鼓,所踏之盘大都是展置的。过去多认为《七盘舞》产生于汉末,近年在南阳唐河县发现新莽时期及天凤五年的画像石墓中也有《七盘舞》,证明西汉就已经有了《七盘舞》,与汉代其它舞蹈不同之处,不仅仅在于乐舞组合,而且与杂技力度感熔于一炉,刚柔相兼,美感丰富。既有楚舞中飘逸,高雅的舞姿,又有杂技艺人在盘、鼓之上准确跳跃、掌握身体平衡的技艺。因此《七盘舞》常常与杂技节目同时演出,可见《七盘舞》是舞蹈与杂技的巧妙结合,这是我国古典舞蹈的一种独特风格。有些《七盘舞》已与《巾舞》《长袖舞》相互结合起来综合表演,那些长袖逶迭,细腰婀娜.技艺高超的宫廷舞伎,能即兴起舞,常达到瑰姿迭起,转态横生的美妙境地。应该指出,汉代《七盘舞》逐渐向舞蹈方面发展。南阳许阿瞿汉画像石中,一女伎两袖飘举,正纵身从一鼓跳向一盘,看右脚其,应是脚尖落盘上,画像生动的表现了《七盘舞》“体速体轻”的特点和舞伎一瞬间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再现了该舞的特点。《七盘舞》不仅反映了汉代民间艺术家对舞蹈的深刻理解,也是我们对汉代舞蹈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了舞蹈艺术的技艺,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不仅为我国人民所喜闻乐见,也使我国民族舞蹈艺术在世界舞蹈艺术之林中,独具异彩。
策划/校审: 王晓杰
制作/编辑: 李 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