簋是古代盛放食物的器具,用来盛装煮熟的黍、稷、稻、梁等,相当于现在的大饭碗。商周时期,簋除了作为盛放食物的器皿之外,它也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以奇数组合的列鼎配合使用。
中[zhòng]爯[chēng] 父簋,西周晚期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土于原南阳市北郊郊委砖瓦厂。共计两件,形制相同,其中一件完整的,被调拨到河南省博物院,这件残缺较甚,但铭文基本完整,现藏于南阳市博物馆。由完整器物可知,该簋通高24厘米,圆形,敛口,鼓腹,兽首形双耳下垂小珥,喇叭状圈足,下有三个兽面形小足。盖隆起,顶部有圆形握手。盖和器身均饰瓦纹、窃曲纹,握手内饰蟠龙纹,圈足饰垂鳞纹。它的珍贵之处是器内底和盖内铸有内容相同的铭文,共计44字。铭文为:
中爯父大宰南申厥辞,作其皇祖考夷王、监伯尊簋,用享用孝,用易眉寿, 屯右康和,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该器出土后即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著名学者裘锡圭先生首先考释出铭文中的“申”字,唐兰、李学勤等著名学者就该器的时代、铭文也发表自己的观点。李学勤先生指出,铭文记载的中爯父,是申国大宰,即申国之相。其祖父在周夷王时曾作过监国的君长,其爵号为“伯”。中爯父簋是他为祭祀自己的祖父而铸造的。
申国,为西周时期分封的姜姓诸侯国。周宣王时,为了加强对“南土”局势的控制,改封王舅申伯于南阳盆地,建立“南申”, 统理南方之国,以图“南土是保”。关于申国的这次南封盛况,《诗·大雅·嵩高》篇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然而,关于古代申国的具体位置,史书上有不同的记载。《汉书•地理志》等书认为申伯之国在南阳郡宛县(即今南阳市区)。《括地志》说在今南阳宛城区北三十里,而《通典》则认为申国在唐代的申州(今信阳一带),国内考古界、史学界对此也曾多有争议。中爯父簋的出土,确切地证明了西周晚期的申国是在南阳,对研究古代申国的地望、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地址:南阳市鼎盛大道369号(光武大桥南段向南980米路西)
官方网站
博物院微信号
知府衙门微信号
张衡博物馆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