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表明至少在战国晚期,南阳就存在一个比较特别的地名--“郦”。“郦”在汉字中又有点特别,该字除了做地名和姓氏外别无它意。作为地名“郦”的来历,文献没有明确记载。本文拟在对文献记载梳理的基础上,结合考古发现的新资料,对古地名“郦”来源等作一肤浅的探讨,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
一、北郦与南郦
郦作为地名早见于《左传·僖公元年》:“冬,莒人来求赂。公子友败诸郦,获莒子之弟拏。”该“郦”为春秋鲁国的一个地名。南阳“郦”地,目前所见文献比较早的是《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的“商、於、析、郦、宗胡之地,夏路以左,不足以备秦。”这句话是越王无彊对齐威王使者说的话,发生的时间当在楚伐越之前的公元前306年或公元前307年。从无彊与齐国使者的对话看,当时的郦地为楚国所统辖。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鲁国旧地的郦不再沿用,而成为古地名。南阳境内的郦地在战国晚期入秦后,秦在郦地设置郦县,郦成为县名一直沿用到南北朝时期。东汉时期“郦”这个字专指南阳的郦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郦,南阳县。从邑,丽声,郎撃切。”
汉魏南阳郡下有北郦和南郦。《水经注·淯水》:“淯水出弘农卢氏县支离山,东南过南阳西鄂县西北,又东过宛县南。淯水导源,东流径郦县故城北。”南朝宋郭仲产曰:“郦县故城在支离山东南,郦旧县也。《三仓》曰樊、邓、郦。郦有二城,北郦也。汉祖入关,下淅郦,即此县也。”淯水(今白河)上游流经的郦县为北郦,为秦及西汉所设。北郦县城的位置《水经注·淯水》中两次提到,除上述一次外,另有一次在记载淯水支流洱水中提到:“淯水又南,洱水注之。水出弘农郡卢氏县之熊耳山,东南经郦县北……。”从《水经注》的记载看,北郦县的位置大体在淯水支流洱水之南。
《水经注 ·湍水》:“湍水出郦县北芬山,南流过其县东,又甫过县东。湍水出弘农界翼望山,水甚清彻,东南流径南阳郦县故城东,《史记》所谓下郦析也。”“朱本原作“经南郦县故城东”,赵本始以郦县属南阳郡增刻“阳”字,而王氏合校本从之,究其实际,当以朱本为是。”南郦为北魏析置县。
清代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一·河南六,内乡郦县城条下云:“在县东,秦邑。后魏析置南郦县,属恒农郡,而北郦属东恒农郡,后周复合为郦县,隋改为菊潭县……。今城谓之下郦,或谓之南郦。其北有北郦城,即后魏所析置县也。”需要指出的是湍水流经的郦县故城,为南郦县故城,为后魏析置县。淯水(今白河)上游流经的故城为北郦县故城,为秦汉时期的郦县。南郦县故城的位置古今学者一致认为在今河南省内乡县西北赵店乡郦城村一带。
关于郦的读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认为郦为“从邑,丽声,郎撃切。”许慎认为郦字就一个读音“读若丽”。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南阳郡郦,二志同。秦二世二年,沛公攻析郦皆下之。则是秦所置县。今河南南阳府内乡县东北有故郦县城。从邑,丽声,郎撃切。”段玉裁也认为郦的读音为“丽”,但又在后面收录了三国时期的苏林、如淳以及唐代颜师古的观点:“按苏林、如淳皆音掷。小颜《汉书》注:郦姓,音历。县名音同苏、如。”宋代王观国《学林·郦》:“郦字在鲁地者,音力知反。在南阳者音历,而姓亦音历。”作为县名的“郦”字苏林、如淳、颜师古均认为音“掷”,作为姓氏则读“历”;而宋代王观国认为作为姓氏和南阳地名的“郦”,音“历”,古代鲁地之“郦”音掷。
南阳郦县,自秦置县以来一直沿用到魏晋南北朝。许慎著《说文解字》时郦县早就存在,许慎当不至于将东汉南阳郡下的一个县名的读音注错;问题是,三国时期南阳郦县依然存在,生活在三国时期的苏林、如淳乃至唐代颜师古也不至于将作为地名的“郦”的读音读错,南阳郦邑、郦县的“郦”的读音会不会在汉代读li,而在三国及其以后读zhi?若前后朝代的变化引起地名读音的改变,那么促使这一变化的历史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二、商代的丽国
西汉时期吕后长兄吕泽因从刘邦起兵有功,在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被封为周吕侯。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吕泽卒,其子吕台承袭侯爵,改封为郦侯,吕后元年(公元前187年)封吕台为吕王,郦侯国除。郦侯国所在,据《续汉书·郡国志》注和《水经·湍水注》引盛弘之《荆州志》,其地望在湍水支流菊水南八里。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女儿刘绶在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被封为郦邑公主。刘秀其他四个女儿舞阳公主、涅阳公主、淯阳公主、馆陶公主等的食邑分别在舞阳、涅阳、淯阳、馆陶等,多在汉代南阳郡内,因此郦邑公主的食邑“郦”,也应在南阳境内,很可能就在西汉郦侯国的故地。《元和姓篡》卷十·二十三锡收录有郦姓:“皇帝之后,支孙食采于郦,因氏焉。”从《元和姓篡》关于郦姓的记载看,郦作为地名当起源甚早,战国以后南阳地域内存在的地名郦邑、郦县绝不会是空穴来风毫无根据。
《路史·国名纪己》云:“郦,今南阳属县。”《世本》记载:“郦氏,东夷国名,以为氏。”何琳仪先生在《说麗》一文中指出“麗”字本从“鹿”,从双“角”,会意鹿角美丽之意。引申有“对偶”之意。并指出 “典籍地名‘麗’,无疑与方国名‘酈’有关”。在该文中何先生对刻有“隹麗白(伯)取行”甲骨中的“麗”、 “行”的地望进行了考证,认为今南阳市西北的“郦”和今山东诸城南的“郦”都可能是该片卜辞中的“麗”,但考虑“麗伯取行”’之“行”的地望,何先生更倾向‘麗’和‘行’均在山东。笔者认为何先生关于麗字的考证无疑是正确的,但关于“隹麗伯取行”中“麗”和“行”值得商榷。正如何先生所言:“‘行’应读‘横’。‘衡’从‘行’得声。可以通假。”若仅从山东境内古代有“衡山”或“横山”之名,而推测“隹麗伯取行”中的“麗”、“行”皆在山东显然缺乏说服力。
其实在今南阳境内也存在一个名为“衡山”的山。《山海经·中次十一经》:“又东四十五里,曰衡山,其上多青雘,多桑,其鸟多雊鹆。”《山海经》中次十一经中记载的衡山文献记载中又作“雉衡山”。《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一南阳府:“雉衡山,在府北七十五里。本名为衡山,马融《广成颂》所谓‘面据衡阴’者也。以在故雉县境内,因名雉衡。”《汉书·地理志》:“南阳雉县有衡山,澧水所出,东至郾入汝。”《水经注·汝水》:“汝水又东,得澧水口。水出南阳雉县,亦云:导源雉衡山,即《山海经》云衡山也。”既然在南阳境内存在以“衡”命名的山,不能排除“隹麗伯取行”中的“麗”、“行”在南阳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楚国先君中有熊丽。按照楚先君熊字的后面一字往往是地名的惯例,熊麗的“麗”也应为地名。徐少华先生从清华简《楚居》的记载内容研究认为:“穴熊(鬻熊)为楚国的立国之祖,京宗乃穴熊、丽季(熊丽)和熊狂所居”,徐先生推测“穴熊之京宗约在丹淅地区偏北地带,则季连氏先处之‘京宗’或更靠近伏牛山南麓通往方山、汌水与穴穷的位置。”楚先君熊丽活动的范围大致在今南阳盆地北部,而这一地带在汉代正存在一个以“郦”为名的县,因此“熊丽”中的“丽”地很可能就在今南阳市西北雉衡山附近。
三、郦山、郦山之女
中国古代地名中除郦邑、郦县外,还有一座山冠以“郦”名,那就是郦山。关于郦山《史记·秦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孝王欲以为大骆適嗣。申侯之女为大骆妻,生子成为適。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史记正义》:“申侯之先,娶於郦山。”“郦山之女”,是生活在郦山附近的女子嫁给姜姓申国所生的女儿。戎胥轩娶了“郦山之女”,并与“郦山之女”生下了秦国和赵国的共同祖先中潏。
郦山所在,大多数学者认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的临潼郦山。陕西临潼的骊山,文献中有写作“郦山”的。《史记·秦本纪》:“七年春,周幽王用褒姒废太子,立褒姒子为适,数欺诸侯,诸侯叛之。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后汉书·西羌传》:“时幽王昏虐,四夷交侵,遂废申侯而立褒姒。申侯怒,与戎寇周,杀幽王于郦山。”陕西骊山在秦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很多历史事件就发生在这里。《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秦的阿房宫、秦始皇的陵墓文献记载就在郦山。
然而《史记·秦本纪》所记申侯对周孝王所说的“昔我先郦山之女”的郦山是否就是陕西西安东的骊山?这一问题涉及到秦人到底起源于“东方”还是“西方”这一争论很久的话题,很多学者往往拿上述申侯回顾往事的话,作为秦国起源于“西方”的重要文献证据。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郦山之女”,是生活在郦山附近的女子嫁给姜姓申国所生的女儿。戎胥轩娶了“郦山之女”,并与“郦山之女”生下了秦国和赵国的共同祖先中潏,中譎的儿子是飞廉。飞廉生恶来、季胜。据《史记·秦本纪》、《史记·赵世家》记载恶来后来成为秦的先祖,季胜成为赵国的先祖。飞廉、恶来为商代末年著名人物。从飞廉、恶来活跃于商纣王之时看,作为飞廉、恶来的曾祖父的戎胥轩,其生活年代大约在太丁、帝乙之时或者更早。飞廉善走,恶来善力,父子二人周助为虐,后来被周王朝所诛杀。从文献记载看中譎、飞廉、恶来等服务于商王朝,他们的活动地域应该在商王朝的统治中心或附近地区。作为中譎父亲的戎胥轩也应活动在商王朝统治的中心或附近地区。关于秦国的来源,清华简《系年》第三章也充分证明了秦的先祖活动于中原或中原附近地区:“成王践伐商邑,杀录子耿,飞廉东逃于商盖氏,成王伐商盖,杀飞廉,西迁商盖之民于邾吾,以御奴且之戎,是秦之先,世作周圉。周室既卑,平王东迁,止于成周。秦仲焉东居周地,以守周之坟墓,秦以始大。”既然秦先祖活动于中原或中原附近地区,那么作为比中譎、飞廉、恶来更早的戎胥轩也应生活在中原或中原附近一带,戎胥轩所娶的“郦山之女”中的“郦山”就不大可能是后来的陕西临潼东的“骊山”。
其实在中国古代南阳境内也存在一个以郦山为名的山。这座山就是郦山之女之“郦山”。《清史稿·地理九》河南南阳府裕州条下记载有一个山的名字叫“郦鸣山”:“ 西北:郦鸣山。”郦鸣山即《山海经·中次十一经》中的衡山(雉衡山)。《清一统志·南阳府》:“赵河,源出裕州西北郦山之麓。”清康熙五十年所修的《裕州志》卷一·地理志条下有老郦山和小郦山:“老郦山:在州西北六十里,赵河发源。山麓有老母菴,道光八年拆改关帝庙。”;“小郦山,在老郦山北,今易名驻鹤山。”纵观《裕州志》所收的裕州西北诸山,共有四山,除老郦山、小郦山之外又有离山、李郁垜山(即郦鸣山)其山名均与“郦”字读音近似。而这一地区正是是汝水支流醴水的发源地,醴水之名为澧可能与“郦”有关。
《左传·僖公元年》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水经注·淯水》
《水经注·淯水》
《水经注·湍水》
龚胜生:《“南郦”与“北郦”辩》,《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0(2) :84-84
许慎:《说文解字》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王观国《学林·郦》
何琳仪:《说麗》,《殷都学刊》,2006.01.018
《山海经·中次十一经》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一
《汉书·地理志》
《水经注·汝水》
徐少华:《简帛文献与早期如假学说探论》第192,商务印书馆,2015年5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尹俊敏,副研究馆员,南阳市博物馆党支部副书记、文保部主任。
(此文刊发于《南阳市博物馆2021专辑》)
策划/校审: 王晓杰
制作/编辑: 李 远
地址:南阳市鼎盛大道369号(光武大桥南段向南980米路西)
官方网站
博物院微信号
知府衙门微信号
张衡博物馆微信号